在全球夏季許多藝術節被迫暫停或取消的此刻,第22屆臺北藝術節非常幸運地得以舉辦,將於7月31日至9月13日展開。國際策展人鄧富權以「Super@#$%?」為策展主題,思考疫情前後,人類追求「Super」的意義和後果;此外,也提出本屆另一重要目標:符合安全規範下,使「劇場」繼續作為人們聚集和相遇的重要場所。
2020臺北藝術節邀請了來自日本、法國、菲律賓、中國、泰國、加拿大、美國等7國的跨領域藝術家,攜手臺灣創作者,推13檔作品,包含9檔售票、4檔免費,共計55場精彩展演。本屆節目分成三大系列,包含「疫起策畫 Pandemic Program」、「核心節目Main Program」、「共想吧THINK BAR」,13檔節目中,6檔為臺灣作品、7檔為國際合作作品。售票節目於6月19日中午12時兩廳院售票系統啟售,為鼓勵大眾走進劇場,並回饋長期支持臺北藝術節的觀眾們,6月19日推出一日限定的限量5折優惠。
重回劇場,喚醒藝術能量
臺北市政府文化局副局長陳譽馨表示,本屆藝術節受疫情影響,能正式推出,對表演藝術工作者及市民觀眾來說,是令人期待與感動的,誠摯邀請大家在今夏走進臺北各演出場所,一起參與、互動與分享。臺北表演藝術中心總監王孟超表示,雖然今年受到疫情影響,許多人都忐忑的過著,但北藝中心仍秉持著「開創所有可能,挑起觀眾對藝術的好奇心」的信念而努力,如採用線上融合線下的方式呈現節目,期待各個年齡層在此氛圍下都能找到與藝術共玩的樂趣。
策展人鄧富權表示,「Super」是人類想再超越人類的慾望,但近年世界的各種大崩潰,資源的過度消耗一一現形,現在就是在承擔這個「後SUPER」的狀態。而主題「Super@#$%?」使用各種符號,是希望透過符號,探討現今人類的能力如何超越標籤化。他又表示,在這非常時期,大家進不了劇場,全球大量在做線上直播,更張顯現場表演的價值正被重新檢視,所以藝術節不輕易選擇以線上轉播演出的方式呈現,希望能讓劇場持續成為大眾相遇與群聚的場所。
2020臺北藝術節啟售記者會上,由本屆節目《超自然神樂乩》(CosmicWander: OnGon+NeZha)帶來精采演出,融合實地紀錄影像與舞蹈,呈現其中的〈翁鋼〉片段,翁鋼是西伯利亞對祖靈的稱呼,此作訴說翁鋼的經歷。此外,呼應今年許多節目融合網路與現場,記者會上透過視訊集結來自各地的藝術家,分享創作。今年的展演涵蓋舞蹈、戲劇、馬戲、跨界及多媒體劇場等形式,總計7個週末,分別於於中山堂、水源劇場、空總C-LAB、社子島、臺北試演場等各場域上演。
回應疫情,探索劇場創作新思維
「疫起策畫」包含5檔節目,都是國際合作的作品,藝術家們提出各種傳遞方式和介面作為對策,回應疫情影響下,時間、空間與行為的諸多限制,嘗試在虛擬與現場、在地與國際、個人與公共、過去與現下、這裡與那裡之間進行創作。其中《攏是為著・陳武康》(Dances for Wu-Kang Chen)、《馬尼拉動物園》(Manila Zoo – work-in-pandemic-showing)、《過往即他鄉》(The Past is a Foreign Country)、《島嶼酒吧:如果雲知道(無碼)》(Is(o)Land Bar: Single take (Cloudy))是融合線上與線下的售票節目;《日月潭是一個水泥盒》(Sun Moon Lake is a Concrete Box)是免費戶外節目。
法國當代指標性編舞家傑宏・貝爾(Jérôme Bel)帶來全新的委託製作,繼去年的經典之作《非跳不可》後,再度攜手臺灣編舞家陳武康,在新作《攏是為著・陳武康》中,傑宏・貝爾放下了他作為編舞家的掌控,將部分作品寫成譜交給陳武康自由詮釋與導演。7月31日至8月1日於中山堂中正廳演出。
《日月潭是一個水泥盒》是免費節目,由來自臺灣的藝術家林亭君與加拿大的張欣、利安・摩根(Liam Morgan)共同創作,在戶外場域引領觀眾踏上一趟心理、地理與物理環境下的冥想與意識旅程,透過觸覺,探索「社交距離」、在地表外的空間想像與人類的未來。7月31日至8月1日於臺北試演場周邊戶外場域演出。
在《馬尼拉動物園》裡,享譽歐陸的菲律賓編舞家伊薩・江森(Eisa Jocson)與德國電子音樂家夏洛特・西蒙(Charlotte Simon),協同四位菲律賓表演者,化身為迪士尼動物群,在線上會議軟體Zoom舉辦一場演唱會,邀請觀眾親身進到劇場,和他們遠端相遇,觀眾一方面窺視他們,他們也凝視著坐在劇場中的觀眾。8月28日至8月29日於中山堂中正廳演出。
《過往即他鄉》由旅居多國的藝術家楊俊與松根充和(Michikazu Matsune)的記憶作為開端,引用日本傳統的說故事技巧,以圖像與口述回溯幾個歷史上的重大事件,訴說人類征服自然,以及自我頓挫的故事。8月31日至9月2日於中山堂中正廳演出。
由2017年亞當計畫發展成型的「島嶼酒吧」,繼去年的《島嶼酒吧(臺北版)- 地瓜情味了》後,今年由亞當計畫策展人──旅法藝術家林人中,攜手亞當藝術家們,推出全新製作的《島嶼酒吧:如果雲知道(無碼)》,在形式與內容上反映今日隔離生活的現況,一群藝術家調酒師在一個充滿螢幕的舞台上,各自以雲端或現場的方式為觀眾獻上他們的特調飲品與「隔離」的記憶。9月4日至9月6日於中山堂中正廳展開。
核心節目,突破藝術框架
「核心節目」有5個售票節目,都是委託的新創作,也反映臺北藝術節正成為一個「自製」型的藝術節。其中,2個國際共製是《超自然神樂乩》及《No. 60》;3個臺灣藝術團隊的作品是《新人類計劃:園遊會》(Transhumanism: A Fair)、《祖母悖論》(The Grandmother Paradox)、《消逝之島》(Disappearing Island)。
新加坡跨域藝術家徐家輝(Choy Ka-Fai)帶來《超自然神樂乩》,結合數位科技、舞蹈與音樂,編創兩位神祇的舞蹈,包含西伯利亞的〈翁鋼〉(OnGon)及臺灣的〈哪吒〉,以數位媒介穿梭在神明與自然之間,在舞動中探索時間與真實。7月31日至8月2日於水源劇場演出。
泰國當代知名編舞家皮歇・克朗淳(Pichet Klunchun)的《No. 60》,探究泰國國家無形文化資產的傳統舞蹈──箜舞(Khon),在既有的五十九個動作之外,創建第六十號,透過「解構」來「建構」箜舞在當代的新生,舞成一場傳統與創新的繼承與交流。8月8日至8月9日於水源劇場上演。
邁入第二年的「新人類計劃」,繼去年引起熱議的《新人類計劃:預告會》後,周瑞祥、陳煜典、王磑這組團隊再度開發人類全新技能,為觀眾帶來《新人類計劃:園遊會》,融合魔術、劇場與影像,探索世界及自身的關係,提出人的進化可能。8月15日至8月21日於中山堂光復廳演出。
劇場導演姐弟洪千涵、洪唯堯,繼2019年邀請母親一起登台演出《家庭浪漫》後,再次攜手合作二部曲《祖母悖論》,用參與式劇場的方式,以觀眾現場參與的集體記憶,帶領觀眾一起探索時間的相對性。8月29日至9月5日於中山堂光復廳演出。
FOCA福爾摩沙馬戲團《消逝之島》,以參與式展演呈現,引領觀眾遊走社子島各處,用塑料雕塑裝置與非典型馬戲表演者的身體,回應社子島面臨的拆遷威脅和脆弱環境,並探問文明與自然的邊界及人類的生存處境。9月11日至9月13日於社子島演出。
創作平臺「共想吧」,新製作持續發酵
臺北藝術節自2018年起打造思考平台「共想吧」,致力媒合臺灣與亞洲深具潛力的藝術家們共同開創藝術的各種面向。今年「共想吧」包含3個免費節目,都是臺灣藝術家的新創作,他們透過集體與個人的視角,思考知識和經驗的傳遞,以及世代之間的記憶課題。
臺灣編舞家林宜瑾《工尺鼓詩》,透過阿公的「工尺譜」,踏上了一段從記憶潛入歷史的旅程,找尋傳統與當代對話的可能。臺灣編舞家葉名樺《SHE》,透過舞蹈、文件、聲音及影像等不同媒介,回顧二十世紀橫跨歐亞的舞伶。《工尺鼓詩》與《SHE》於9月5日至9月6日在臺北試演場呈現。
2017年獲得台新視覺藝術獎的「鬼丘鬼鏟」,繼去年共想吧的《VX》,主創者李奧森今年與藝術家陳藝堂及馬可斯・盧騰思(Marcos Lutyens)合作,創作全新作品《圖書室錄音》,以情境建構(constructed ephemeral situations)帶領觀眾展開意識的旅程。9月12日至9月13日於空總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聲響實驗室呈現。
2020臺北藝術節,誠摯邀請市民朋友們重回臺北各活動及演出場所,不僅給予劇場創作者支持,也一同見證在限制之下所激發出的創作能量。
更多活動及購票優惠方案請密切關注臺北藝術節官網:http://www.taipeifestival.org/