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工智慧正在改變世界,但技術革新帶來哪些挑戰和機會?《天下雜誌》與「未來城市@天下」今日舉辦首屆大型AI論壇「2025 AI Forecast趨勢論壇:科技新秩序,產業新賽局」,邀請產官學界專家,分析台灣掌握AI產業的機會和挑戰。
主辦單位特邀數位發展部部長黃彥男致詞,前科技部長陳良基、前Google台灣區總經理簡立峰、台達董事長暨執行長鄭平,也分別從硬體、軟體及能源的角度,全面分析全球AI及科技發展趨勢。
AI企業最大阻力:能源與永續
天下雜誌總主筆陳良榕認為,台灣科技產業正經歷劇烈轉型,台灣曾是「智慧手機島」,如今已迅速蛻變為「AI島」;而台積電的營收結構也印證了這一劇變:短短兩年半,AI相關業務已從不到兩成躍升至近六成,超越傳統智慧手機市場。
但快速變化帶來哪些新問題?
《經濟學人》集團 Economist Impact 亞太區科技與創新總編輯查爾斯・羅斯(Charles Ross)今日公布《經濟學人》的最新調查,指出「AI發展的最大阻力不是成本,而是穩定和有彈性的電網。」調查數據指出,44%企業高層主管認為「AI永續性是企業的重點議題」,未來一年此數字可能上升到78%。
為了落實AI的能源最佳化,企業採取多元策略,包含縝密計算能源量、提高能源使用效率、評估碳足跡、採用邊緣運算等新技術,並與創新夥伴合作。羅斯也指出,亞太地區的企業期待,監管機構能使AI的環境影響報告更透明,並資助研發能高效使用能源的AI技術。
台達董事長鄭平指出,AI市場快速成長將帶來龐大能源壓力,2030年全球AI用電量將達日本全年的用電量。然而,資料中心建設迅速,但電網升級緩慢,已成AI永續發展的關鍵瓶頸。因此,他主張導入分散式微電網與高效儲能技術;台達亦推出貨櫃型資料中心,支援企業端快速部署。
台灣AI新機會在哪裡?
除了企業關心的AI的能源最佳化,論壇講者也分析台灣產業的新機會。
「得算力者一定得天下嗎?」陳良基認為,算力只是手段,「最佳化的AI能力」才是目的。
「台灣的強項是提供客製化環境,只要找到應用場景,就是台灣的機會,」陳良基指出,未來五到十年,邊緣運算將更受重視,例如「特殊應用積體電路」(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, ASIC)等客製化AI服務。
簡立峰則指出,前Google執行長施密特(Eric Schmidt)曾評論台灣「硬體令人驚嘆,但軟體很糟糕」,但危機就是轉機,硬體廠商已重新想像下一步,例如,台積電將自己定義為「軟體驅動」的公司,並借鑒特斯拉(Tesla),將軟體深度整合到硬體的生產製造。
這種轉型策略已經具體實踐。疫情期間,台積電透過遠距管理模式維持南京廠的營運,不僅生產順暢,也提升了良率。這次台積電赴美設廠,雖然外界擔憂成本,但分析顯示生產成本增幅可能僅約一成,主因是半導體生產中設備支出占最大比重,其他成本都能透過優化流程來控制。
未來,半導體產業可能邁向更智慧化的製造模式,工程師們將像操控無人機般,進行遠距生產管理。這也是因應台灣人力短缺的必然選擇——在人力有限的情況下,台灣須將人力集中於高階製造,同時加速向知識型產業和軟體業轉型。
去年接任中華電信董事長的AI專家簡志誠,也分享了AI驅動電信業轉型的經驗。他談到,AI成為中華電信轉型的關鍵動能,從內部營運到客戶服務、網路維運與能源管理皆已導入應用;也要求各單位實際落地,期待驅動永續與數位雙軸轉型。
論壇下午場從基礎建設到實際應用,全方位探討AI時代企業轉型關鍵,數十位企業代表,包括中華電信、Google、安碁資訊、神準科技、KPMG、統一資訊、安碁資訊與智齡科技,都將上台分享。AIA人工智慧學校校務長蔡明順、Ai3人工智能董事長張榮貴、IMA資訊經理人協會理事長蔡祈岩、台東大學校長鄭憲宗等,也會參加與談。
因應川普關稅政策,論壇特別加開「關稅衝擊對談」,邀請全國工業總會秘書長呂正華、中華經濟研究院院長連賢明及波士頓顧問公司(BCG)台灣董事總經理徐瑞廷,共同深入分析全球貿易格局變化與台灣因應之道。

合照

陳良基/前科技部長、台灣大學電機工程學系名譽教授

陳良榕 /天下雜誌總主筆

黃彥男/數位發展部部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