回想起《看見台灣》的上映,齊柏林導演讓許多台灣人首次以第一人稱的空拍視角,見識到這片土地的另一面。他不僅僅帶回影像畫面,更展現了人與土地之間深厚的情感連結。適逢看見‧齊柏林基金會第五回年度特展「韌島」,基金會在文化部的指導下,攜手甲尚科技、威如科技及國立臺灣大學影像實驗室,共同推出「5G 齊柏林空間虛擬場館線上異地導覽」;透過 5G 高速網路和甲尚科技的虛擬人技術,即便觀眾身處異地,也能享有最真實的導覽體驗。
用 5G 打破距離,讓更多人「看見台灣」
擔任基金會董事的齊廷洹,不僅肩負齊柏林導演的環境教育使命,還參與基金會營運的重要責任,致力於讓更多人「看見台灣」。舉辦「5G 齊柏林空間虛擬場館線上異地導覽」的初衷,正是希望讓偏鄉的孩子們也能參與其中,齊廷洹表示:「我們時常與學校或社福機構合作,讓偏遠地區的孩子們能夠到我們的場館進行環境教育。儘管我們全程補助交通費和門票,但我發現問題已不僅限於交通。他們光是到達這裡就需要花上一整天的時間,更別提參觀展覽了。」
這讓齊廷洹開始思考如何突破地域和空間的限制。因緣際會下,他接觸到文化部推動的「博物館與藝術 5G 科技跨域應用計畫」,發現 5G 通訊技術能有效解決虛擬空間中的影像資料傳輸問題,即使內容龐大,觀眾也能透過高速網路實現零延遲的讀取。此外,以線上導覽的形式進行,也能讓觀眾彷彿親臨現場。他解釋:「雖然製作 3D 數位影片的難度不高,成本也相對較低,但總覺得少了那麼一點『味道』。我希望即使觀眾不在現場,也能獲得百分之八、九十的觀看體驗。」
看見·齊柏林基金會董事 齊廷洹
齊柏林導演化身虛擬導覽人,帶給觀眾驚喜互動
線上導覽中最大的亮點,莫過於首次嘗試讓齊柏林導演以「虛擬導覽人」的形式出現在展間,與觀眾進行互動與講解。然而,當齊廷洹看到父親以虛擬形象再次出現在眼前時,心中卻百感交集。他表示:「必須說,我一開始是反對的。透過科技『重現』逝去的親人,並說出非本人所言的話,對我來說稍微難以接受。」儘管如此,在與基金會和甲尚團隊多次討論後,他開始理解這件事的重要性。「其實創建基金會的初衷之一,還是希望大家能以更輕鬆有趣的方式來認識我們、認識台灣。」他說道。
透過甲尚科技的角色與動畫工具,打造更自然的數位體驗
為了打造虛擬齊導,基金會邀請了甲尚科技擔任技術指導,甲尚科技前瞻創新部經理黃勝彥表示:「若要打造齊柏林導演這樣的虛擬人或紀念某位重要人物,我們的軟體可完整涵蓋整個流程,從角色建模、動畫驅動到即時互動與虛擬演出皆不成問題。我們始終致力於讓技術服務創意,保留那些值得傳承的記憶與故事。」甲尚科技的角色創建工具 Character Creator,可用於創建虛擬人模型,且能一併完成皮膚紋理、面部表情、頭髮及服裝設計等各項細節。專屬外掛 Headshot 更可透過一張照片,生成高擬真的 3D 頭部模型。
除了外表相似之外,虛擬人還必須具備「靈魂」。動畫軟體 iClone 和 Motion Live 技術能透過演員的動作表演,使虛擬角色模擬出相同的肢體動作。表情方面,Live Face 則可利用 iPhone 捕捉細微的面部表情,並結合 AccuLips 和 NVIDIA Audio2Face 技術,使虛擬角色展現真實的情感,從而實現更自然的互動對話。完成後的虛擬角色,還可以直接匯出至 Unreal Engine、Blender、Unity 或 NVIDIA Omniverse 等主流平台,進行即時渲染或互動設計。
在展場中,虛擬齊柏林導演將和觀眾進行互動 / 圖片提供:威如科技
藉由數位科技,持續延伸齊柏林導演對土地的關懷
從《看見台灣》到本次的「5G 齊柏林空間虛擬場館線上異地導覽」,齊柏林導演對國內環境生態教育的影響仍在持續發酵。他不僅是這片土地的記錄者,更是無數人心中環境與文化關懷的象徵。透過各種數位科技的協同應用,製作團隊重現了數位的齊柏林空間與齊柏林導演,使導覽體驗達到更真實的沉浸感。
「看到虛擬齊導在螢幕上出現的那一刻,說實話所有人都非常激動跟感動。」甲尚科技前瞻創新部經理黃勝彥直言,「這不僅僅是技術層面的挑戰,如何掌握『分寸感』更是一項困難的任務。我們希望虛擬人能還原導演生前的神態和語氣,但又不希望過於擬真,以免讓觀眾感到不安或有距離感。」為此,團隊在動作、表情甚至語音的細節上進行了許多調整,讓虛擬齊導既真實,又保有一絲「虛擬」的感覺。
『我們希望「虛擬齊柏林導演」不只是技術上的突破,更是一個情感的延續,讓他的理念透過虛擬人繼續影響更多人。』
甲尚科技前瞻創新部經理 黃勝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