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幾年,隨著海外台商回流,以及數位轉型、AI及ESG落地後創造出許多新職務,加上疫情期間餐旅業人力出走,卻在疫後沒回流等種種因素交織下,讓百業對人才的「渴」成為台灣「新國病」。不僅如此,台積電股價破千元大關,人才磁吸效應更為強大,以及NVIDIA執行長黃仁勳來台引發旋風後,「重理工、輕人文」的氛圍不斷在社會擴散,讓台灣的人才不但患「寡」還患「不均」。
為探究台灣人才市場趨勢,《遠見雜誌》及東方線上配合《2025未來人才關鍵報告》的出版,同步針對企業主、大學正副校長、大三以上至畢業五年內的社會新鮮人、各縣市政府等台灣人才四大利害關係人進行調查,了解與人才議題最相關族群在認知、需求上的落差。
全台大專院校共有70校、112位正副校長回卷,企業方面有333位企業主或一階主管回答,社會新鮮人有800人順利完訪,地方政府22縣市全數回卷,顯見問卷結果具一定代表性。
調查結果發現,59%社會新鮮人認為,在AI、半導體風潮下,傾向自己或親友往科技業發展,別去讀人文社會學門;也有71.8%企業察覺社會已有「重理工、輕人文」的現象;甚至企業主、大學正副校長、社會新鮮人及地方政府,都將「AI、大數據」列為未來熱門行業首選。反觀人文社科相關領域,不是敬陪末座,就是未進入前10大選項。
值得注意的是,台灣社會偏食「大數據、AI人才」的黑皮衣效應,即便有74.5%企業正面以待,但站在人才培力第一線的大學,態度明顯保守,有40.2%校長、副校長認為負面效應大於、等於正面效應,他們普遍認為將造成資源排擠,使人文社科的人才數量或薪資,與理工科系拉開差距。
高教圈對「學科貧富」愈來愈不均的擔憂非空穴來風,當問到各專業本科的社會新鮮人,預期自己出社會後找工作的難易度時,除了傳統醫科估值最高,達75分,第二名為工程科技領域,信心度達73.8分;相對來說,藝術與設計領域自評62.8分,顯得徬徨。
進一步詢問這些社會新鮮人,認為未來第一份工作會拿到多少薪水?工程科技領域最看好自己的身價,平均估值為45,885元;服務領域、藝術與設計領域對於自己的行情只估34,941元和35,200元,足足比工程科技領域差了1萬元。
8成企業「人才荒」 金融業缺額數最多
台灣各產業「人才荒」已哀鴻遍野,當問及企業目前人力顧用狀況,有80.2%表示人力不足,供需平衡的只有19.2%,不到1%(0.6%)表示人力太多要縮編。
進一步問及需要補足人力的企業,每家公司喊出的平均缺額數是80名,以金融業最多,達208名,電子科技業93名,服務業85名。至於想擴編的員額,百業平均是111名,電子科技業164名,需才孔亟,接著依序為金融業130名、傳統製造業102名、服務業77名。
至於會讓公司缺工、缺才的原因,最多企業主(60.3%)認為是「人力招募困難」,其次「新興職務增加」為35.6%,「供給量不足」「流動性高」「技能或素質不符」各占31.5%、26.2%及26.2%。
令人好奇的是,企業難找人才,是否因為門檻設定太高?調查結果發現,其實有22.8%企業對人才沒有學歷限制,甚至專科還比博碩士更搶手,有19.5%企業願意採用專科生。
行銷與銷售人才最短缺 綠領人才需求增
企業最缺哪種職能的人才?行銷與銷售人才最短缺,占52%,技術人才居次,占41.7%,可見會賣東西比會作東西的人才來得搶手;在ESG成為顯學後,綠領人才也奇貨可居,有19.2%企業表達缺人。
科技一日千里,ESG又迫在眉睫,讓許多企業得設立新職務來應對大環境。47.1%企業主表示會新設「AI專家」,27.6%要增加「數位行銷專家」,24%要設置「綠色能源專家」,18.3%要「網路安全專員」,另有8.1%和4.8%想要「UI/UX設計師」及「地緣政治人才」。
期盼產學接軌培育人才 降低學用落差
至於長遠來看,如何解決缺工、缺才問題?最多企業表達最需要大學幫忙,77.5%老闆覺得「大學配合企業所需培養相關人才」,2、3名分別為「降低國際人才引入門檻」和「強化國際徵才」,獲4成以上(42.9%及40.8%)企業主認同。
而大學培育人才的準則,高達57.1%大學會參考產業界需求來育才,28.6%以學校自身對人才認知或校務方向為優先,依國家政策為主只占3.6%,顯見高教圈很願意接軌企業,降低學用落差。
進一步詢問大學正副校長,有沒有所謂的學用落差?60.7%校長坦承有此狀況;校長們認為「老師缺乏職場理解」是最大痛點,占61.8%,第2、3項痛點為「教學缺乏職場連結」與「教學過於理論」,占比分別為55.9%及48.5%。
到底大學應回歸「學術至上」的本質,讓高教引領企業走向未來?還是跟隨企業方向,亦步亦趨地為企業製造出人力?為解決教學端「脫節」問題,63.2%大學校長鼓勵教師與產業連結,61.8%希望建立校企合作平台,52.9%則可望增加實驗、實習課程。
為了與企業高度接軌,實習、校友連結、校企合作課程是校園端最普遍的方式,分別占比74.1%、36.6%及32.1%。校長們心中認為最有效的方法是「提供實習機會」「校企合作課程」及「聯合執行研究計畫」,各占42.9%、15.2%及10.7%。
「生命科學與醫學」社會新鮮人 最有自信找到工作
而從不同族群的社會新鮮人,對薪資和找工作難易度的看法,可反映社會價值觀與氛圍。詢問社會新鮮人對於自己能找得到工作的信心打幾分?「生命科學與醫學領域」上班族平均75分,最有自信,「工程科技領域」73.8分居次,「服務領域」缺工,自信心仍有69.8分;「藝術與設計領域」62.8分,敬陪末座。
若以性別來看,男生比女生有信心,高出3.5分。以年紀分析,愈年輕愈有自信找得到工作,不過29歲以上受訪者,由於多半會是博士學歷,或者社會歷練較足,因此,比起上個年齡層26~28歲,有較高的信心分數。
從地區觀察,北部準社會新鮮人工作機會較多,比中南部有較高的信心分數;值得一提的是,近年來大廠紛紛往南部設廠,致使南部人信心增加,分數為69.3分,超越中部的69.2分。
準社會新鮮人預估領40,785元 服務業對薪資信心較低
準社會新鮮人認為,學歷與好找工作成正比,若出社會時間愈拖愈晚,則不利找到工作。薪資方面,準社會新鮮人預估第一份薪水平均為40,785元,其中,「工程科技領域」人才自估為45,885元,在各領域中最高,「生命科學與醫學領域」44,495元居次,「法政領域」為43,161元,其他則自評未達40,000元;向來以低薪著稱的「服務業」,對自己薪水預估只有34,941元。
然而,薪資期望值不一定與學歷相關。在準社會新鮮人眼中,碩士以上應拿48,946元,而第2名居然不是大學生,是專科以下學生,自估薪資為41,000元,高於大學生自估的薪資39,298元,顯示就業現場缺乏的是研究人才、基礎操作人才,大學生則處於不上不下的中間地帶。
此外,畢業2~3年的受訪者認為,剛出社會的新鮮人合理薪資為42,383元,畢業未滿1年的受訪者認為,新鮮人合理薪資只有40,305元。
有趣的是,強調男女平權的時代,在薪水認知上還是呈現「重男輕女」,男性比女性高出4,000多元。年齡愈高的準社會新鮮人,愈覺得要拿高薪,29歲以上認為自己可以拿到42,841元,年齡最小的族群20~22歲,沒自信可以拿到40,000元以上薪水。
產官學共識 潛力在「永續環境及碳權交易」人才
最後,比較企業、個人、大學和地方政府對未來人才的認知及布局。問及未來哪種人才最重要,「AI、大數據人才」是四大族群共通首選;準社會新鮮人認為「應用文創藝術人才」重要性排名第2,地方政府和企業主卻將其擺在第9名和第10名,大學甚至未將其排入前10名。
企業重視的是ESG相關人才,分別將「人力勞資管理」「永續環境及碳權交易」列為第2、3名,準社會新鮮人卻不清楚其價值,只放在第6、7名;在「永續環境及碳權交易」人才方面,大學、縣市政府與企業較有共識,皆放在第2、3名。
至於未來人才需要何種職能特質?企業、個人和大學普遍認為是「能夠解決問題」,再來是「學習新知的能力」「跨部門溝通與協作能力」,為準社會新鮮人和企業較有共識、排序較前的職能。
正所謂「人對了,事就對了!」台灣未來產業能否再下一城,打進國際盃,不但要有人,還要找對人,極需企業、個人、學校和政府四個維度通力合作,任誰也無法缺席。
加入《遠見》會員獲取進步觀念,掌握前瞻趨勢:https://gvmkt.pse.is/2024Talent
「ESG遠見共好圈」首創跨域資源整合:https://gvmkt.pse.is/2024talent_ES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