享譽歐洲的菲律賓編舞家伊薩・江森(Eisa Jocson),帶來新作《馬尼拉動物園》(Manila Zoo),聚焦迪士尼樂園,透過人與動物的權力關係,探討勞動與階級、隔離與受困。因疫情政策,伊薩與演出者在菲律賓透過網路直播演出,邀請觀眾進入劇場,和他們遠端相遇,於8月28日至8月29日在臺北市中山堂中正廳呈現,共計2場。
《馬尼拉動物園》是伊薩自2017年發展「樂園」(Happyland)系列的第三章,此系列審視全球化娛樂產業下的勞動、生產及身體。首部曲《公主煉成記》(Princess)解構大眾心目中「理想夢幻」的公主形象,二部曲《殿下》(Your Highness)讓一群芭蕾舞演員進入迪士尼的員工隊伍,《馬尼拉動物園》則將焦點放到迪士尼為數眾多扮演動物的勞工。
疫情影響下,《馬尼拉動物園》的演出方式是在劇場內線上直播,伊薩和4位藝術家會扮演動物及迪士尼樂園的動物表演者,邀請鏡頭前的觀眾與他們在遠端相會。伊薩表示,動物園和劇場基本上有一個共同點,主要目的都是「觀看」某個東西,就像看一個表演或是一隻獅子,而「被觀看」這樣的舉動,也是同時存在。透過直播,觀眾進劇場觀看直播投影,螢幕裡的表演者,同時也回看在漆黑劇場的觀眾。
伊薩表示,在樂園中,動物們被擬人化,呈現相似的行為模式,如猴子、蟋蟀、魚是助手,獅子是唯一的王,體現美國的價值觀和存在,而其中扮演支撐英雄動物的副手角色,往往是由「令人滿意的國際高階勞工」菲律賓人所擔任,菲律賓人完成樂園裡扮演動物的勞動工作,也從快樂的擬人化動物,變成被捕獲的實際動物。
伊薩受過視覺藝術訓練,具有芭蕾舞基礎,長年以舞蹈探討勞動,並反映社會現狀,曾獲得2018年菲律賓文化十三藝術家大賞(Cultural Centre of the Philippines 13 Artists Award)、2019年HUGO BOSS亞洲藝術家大獎(Hugo Boss Asia Art Award)。伊薩表示,美國文化根植菲律賓,菲律賓人普遍認同這一套迪士尼的美國價值,從心理到身體都被潛移默化,讓菲律賓演員產生一種紀律身體,進行陪襯角色的動物表演,而迪士尼樂園也變成一個象徵幸福的烏托邦動物園。
《馬尼拉動物園》一方面反映迪士尼樂園勞動狀態的不平衡,另一方面則思考受困與囚禁。受到新冠病毒疫情的影響,菲律賓實施嚴格的隔離政策,而菲國總統於7月初簽署通過「反恐怖主義法」,以遏制恐怖分子的威脅。伊薩表示,隔離讓人的自由受限,而獨裁則讓人民的隱私被侵犯,某種程度上,我們就像動物一樣被監禁了。
對聲音深感興趣的伊薩表示,聲音也是一種身體實踐,聲音會改變已經存在的身體,就像演獅子王,要使用人的聲音,進入所演的動物身體。在創作《馬尼拉動物園》的過程中,伊薩作了很多聲音的調查,並與德國跨領域電子音樂家夏洛特・西蒙(Charlotte Simon)合作,不僅會以迪士尼角色方式歌唱、說話,還會和扮演動物的演員們舉辦一場演唱會。
臺北藝術節策展人鄧富權表示,疫情讓時間、空間與行為的限制越來越明顯,在跨國、隔離帶來的距離中,伊薩運用科技,嘗試演繹一種新的表演形式。《馬尼拉動物園》透過人與動物、勞動與再現、看與被看等權力關係,一層一層地拆解「受困」,也藉此邀請所有人一起審視自己與他人的受困狀態。
更多演出訊息請關注臺北藝術節官網: https://www.artsfestival.taipei/