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遠見雜誌》2016年率全台之先,發布第一份、亦是唯一的「台灣最佳大學排行榜」,今年邁入第五年,最新調查結果出爐,綜合類、文法商類、技職類、私校類四大分榜前30強於今(30)日公布,並舉辦贈獎典禮,表揚四大分榜排行前五名的典範大學。
結果顯示,綜合類前四名依然是台大、清大、成大、交大,其中,清大繼2018年後,再度超越成大,站上亞軍,中山則擠下中央,首次改變前五強格局。(見表1)
文法商類前十名僅排序變動,技職前五強依然是國立科大的天下,醫科類繼續由北醫蟬聯冠軍,同時,醫學相關院校也在私校類榜單占優勢,無醫學院系的逢甲大學衝進第三名,成績亮眼。
四大分榜30強出列 新增SDGs指標評估社會影響力
國外對高教績效的評比行之有年,台灣直到2016年《遠見》發布「台灣最佳大學排行榜」,才有了符合國情的排名元素,為求周延,2018年起,進一步優化評鑑標準,多數公開資訊由「遠見研究調查」中心蒐集,學術論文統計資訊委由全球資訊分析公司愛思唯爾(Elsevier)執行,旗下Scopus資料庫、SciVal研究分析指標提供可靠且多元化的數據。
《遠見》認為,排行榜的目的,不在於標榜總是名列前矛、家大業大的頂大,而是讓各大學明瞭自己的競爭位置,因此,今年進一步擴大公布四大分榜的前30強。
過往評價大學聚焦在學術表現,忽略了教學品質、社會貢獻的成績,去年,國際權威大學評比《泰晤士高等教育》,首度公布「大學影響力」排名,評比各大學在環保、平權、社福上的表現;同樣,教育部近兩年也大力推動「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」(USR)以及「教學實踐研究計畫徵選與獎勵,強調大學在學術外,也應重視服務與教學的成果。
《遠見》接軌國際高教趨勢,每年調整指標內容與比重,去年新增「財務」面向,反應近年台灣私校退場與校務穩定問題;今年維持「社會影響」「學術成就」「教學表現」「國際化程度」「推廣及產學收入」「財務體質」等六大面向,將細指標擴增到39項,選用與《泰晤士高等教育》「大學影響力排名」相同計分來源,新增「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(SDGs貢獻度)名次」,搭配教育部力推的「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補助件數」,觀察國內各大學在「大學社會責任」上,是否有所行動。另外,《遠見》將「教學表現」比重拉升到15%,真實反應大學在整體表現上是否符合時代價值。
以學生為教育主體 中山站上綜合類前五
綜合大學前四名依然是台大、清大、成大、交大四大天王,不過,今年清大打敗成大,重回排行榜第二名。今年首度搶進第五名的中山,更擠下中央,成為國立中字輩的一哥,翻開《遠見》近四年大學排行榜,中山也是前30強中唯一年年名次進步的大學。
分析中山的各細項表現,「學校自籌補助學生之平均金額」高居全台第一,而「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(SDGs貢獻度)名次」,則位列第二。學生的國際移動力被列為未來人才的關鍵能力,中山相關指標名列前茅,如「日間學制修讀雙聯學制學生數」全台第二,「國際教師數比」「本國學生出國交流人數比」則位列第四。
文法商前十名穩定 政大重整資源力行轉骨
文法商類前七名與去年排序相同,依序是台師大、政大、淡江、中正、輔仁、東華、銘傳,而八至十名的實踐、文化、東吳亦是去年的前十強(見表2)。看似「不動的前十」,但若拆解各校在六大面向表現,其實暗潮洶湧。以政大為例,多年來始終高居全國第二,但細究今年六大面向表現,相較去年弱勢,反將發展重點放在資源重新配置,推動多元、國際化、E平台與大學社會責任,力拼轉型。
北醫一枝獨秀私校榜 私立名校教學表現大躍進
至於私校類,由於醫學相關院校科研能量強、國際論文多,排名占優勢,前五名就有四所醫科大學,其中北醫蟬聯冠軍,「學術成就」全台第八、「教學表現」全台第六,持續拉大與其他醫科大學的差距。唯一非醫科的逢甲大學排名第三,打破「醫科霸權」,同時是「國際化程度」面向第二,僅落後台大;名列私校榜第七的中原大學和第八的亞洲大學也十分吸睛(見表3)。
逢甲、中原和亞洲大學的「教學表現」細項指標大躍進,逢甲從去年44名躍升第13名,中原從48名進步到第28名,亞大從47名進步到第15名,隨著教學愈來愈受重視,嚴謹的教學傳統使私立名校脫穎而出。
雲科站上技職類第三 明志、南臺、長庚 私立科大三強
技職類前五強依舊是國立科大的天下,分別為台科、北科、雲科、高科、屏科。其中雲科由於「教學表現」面向從去年的41名前進到今年24名,取代高科站上技職第三;屏科雖維持技職第五名,卻是「社會影響」面向最大黑馬,從去年的21名,衝上全國第四(見表4)。
私立科大前三強則分別是明志科大、南臺科大、長庚科大,分占6~7名,這三所私立科大,分屬台塑與統一的旗下事業,在教學表現、財務資金、產學合作上都表現出色,顯見,技職院校若母集團資源加持,確實是一大利多。
現在的辦學壓力源自少子化,未來的辦學壓力將來自資源的差異化。各分榜、面向、細指標排名的升降,象徵辦學方向是否踩在國際趨勢的道路上,《遠見》台灣最佳大學排行榜,希望藉由多元及逐年優化的指標,給予台灣高教圈努力的方向,前瞻大學未來。(完整內容請見《遠見雜誌》七月號)
【調查說明】
1.調查統籌單位:遠見研究調查。
2.調查指標:本調查以六大面向進行大學評比,分別為6項社會影響(15%)、9項學術成就(25%)、7項教學表現(15%)、7項國際化程度(20%)、7項推廣及產學收入(20%),3項財務指標(5%),2020年的評比總共涵蓋39項細項指標。
3.統計方法:指標統計方法係將每一細項之各校原始數據以T分配進行標準化,再依各細項之權重計算後加總,並進行排名。
4.涵蓋學校:助理教授以上教師數不到150人或該校學生數不足3000人的學校,因規模過小不列入排名。
5.學校分類標準說明:依教育部領域學門分類為「醫科」(醫藥衛生及社會福利)、「文法商」(包含教育、藝術及人文、社會科學、新聞學及圖書資訊、商管及法律、服務等領域)、「綜合型」。若該校「醫科」學門科系數占比最高,則歸為「醫科類」;若該校「文法商」學門科系數占全校60%以上,則歸為「文法商類」;若該校各類學門科系數皆無超過60%者,則皆歸為「綜合類」。
6.資料來源:教育部大專校院校務資訊公開網站、臺灣人文及社會科學引文索引資料庫(簡稱 TCI-HSS,資料擷取時間至2020/4/30。)、中央研究院、教育部、科技部等。論文資料來源基於Scopus引文索引資料庫及SciVal研究分析指標為數據來源,資料涵蓋範圍為出版論文2015-2019年,資料擷取時間至2020/4/30。專利資料來源以LexisNexisPatentSight® 全球專利評價系統、LexisNexis TotalPatent One® 全球專利檢索資料庫、中華民國專利資訊檢索系統所提供。
7.資料涵蓋期間:2020的調查數據以2019年統計數字為主,部分項目為求考量指標遞延發酵效果,納入五年數據評估(2015~2019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