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冠病毒確診累計病例已破百,疫情指揮中心、疾管與衛生單位不眠不休的竭力投入,相較社區民眾端至今仍無明確防疫佈署與共識。
究其原因,台灣公共衛生促進協會常務理事陳美霞教授指出,台灣公衛體系從1980年代起導向高度醫療化、市場化,公/私立病床數於1980年代原勢均力敵,至2018年私立病床已是公立的2.8倍。現今政府對公立醫院投入不到1990年的百分之一,公/私立醫事人員比,也從2.4倍拉大至3.4倍。她進一步指出,預防與治療的資源比例懸殊,2018年國民醫療保健支出統計,醫療支出高達1兆1332億(93.9%),公衛預防僅占482.6億(4%),醫療/公立公衛人員比例自1985年的17倍拉大至2018年的41倍。
疾管等公共預防資源相形侏儒化,疾管署人力不足1千人,衛生局所是最基層的機構,亦不到7千人,人力資源捉襟見肘,難以抵禦新興疾病。自疫情以來,基層衛生所人員仍得維持既有社區健康促進、預防篩檢業績,更增賣口罩、發手機給隔離者等吃重工作,是資源有限、身處未知社區風險、扛起防疫的無名英雄。陳美霞並提出加拿大近幾年對公衛的重視,公衛支出維持6.5%以上(台灣僅有不到4%)。
衛促會秘書長陳奕曄表示,現在衛生所投入防疫工作外,仍需輪流賣口罩、執行癌症篩檢、長照等其他業務工作。真正同時直接接觸民眾的衛生所疲於奔命,卻無力協助民眾正確的衛教,他舉例衛生所人員發現不少民眾口罩戴錯、用到起毛球等問題,卻無暇做好衛教與溝通。
即便中央與地方政府已透過擴大社區篩檢、支持隔離檢疫者進行社區防疫,但下一階段的防疫整備,四大社區前哨站將缺一不可,唯有如此全民始能成為疾管署的防疫後盾。
面對公衛弱化的現實,社區防疫勢在必行!衛生所英雄倒下,第一線將如何據守?自SARS開始投入社區公衛教育的台灣公共衛生促進協會(衛促會)建議、並提問:社區防疫四大哨站,站穩了沒?
- 第一哨 疫調需民調,偵測要主動、要多點
民調方能確知民眾認知、困難並調整防疫戰略。隔離檢疫關懷中心應同步進行民情調查、家醫諮詢專線加入諮詢戰力、鼓勵全民於疫情期間開數位足跡、社區專業人力參與TOCC(旅遊史、職業史、接觸史、是否群聚)偵測,使疫調、民調有社區能量的支持。
- 第二哨 分流從基層、預警用科技
照顧600萬高風險族群的社區醫療群應即刻成為社區分流前哨,如指定專責診所、症候群大數據監測可做社區照顧的風險預警武器。
- 第三哨 基層有防護,社區有支持
讓基層衛生人員全心、安心防疫,如配合防疫需要,調整績效指標、門診等業務;提供足夠防護武器,安心執行隔離者協助業務。防疫不分部門,各縣市發動民政、文化、社福等社區組織系統,協助如語言、行動、經濟、社會等弱勢者的防疫資訊傳遞、物資調配與關懷。
- 第四哨 宣導有溝通,全民做後盾
引導各社區鄰里建立防疫指揮系統,使各組織場域有防疫專責人員;落實指引建議之社區防疫人員培訓,於社區健康營造、長照據點推動,透過實質雙向溝通、教育破除污名與恐慌。
公衛體系短中長期建議,短期,強化上述四大防疫哨站,要站穩。中期,常態化四大防疫前哨站,挹注資源進行分級醫療以及衛生所資源運用的民眾教育,監測與改善衛生所人力及資源。長期,進行公衛體系、全民健康的轉型正義規劃,制定扭轉輕預防重醫療的政策。